摘要:开展合作学习,积极构建“生本课堂”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合作学习往往存在“形散神离”的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转型不到位,对于合作学习的本质和价值追求理解不深刻,缺乏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为进一步推动合作学习转型,可以任务为驱动,以对话为核心,追求以“相乐”、“相观”、“相竞”、“相善”为基本理念的“观善”课堂。
关键词:合作学习、“观善”课堂、教学转型
当前,新一轮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学习转型探究、反思、表达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教学向触发、交流、分享教学”,其本质都是使一切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研究”为逻辑起点,努力构建“生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型在课堂上则表现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合作学习仍存在一定问题,转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笔者就教学实施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求得解决路径。
一、形散神离——合作学习的问题表现
目前很多课堂上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往往呈现“形散神离”的现象,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实质肤浅,难以实现真正有效实施,因而深度达成的很少。
(一)合作学习的表面化
课堂教学中,任课老师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小组随意划分,流于表象,只限于本次课堂,不同学科的课堂采用不同的合作形式。
(二)学生分组随意性
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等,只是根据一两次成绩或者原来座位的地域划分,比较笼统及机械,学生合作中默契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合作。
(三)合作方式单一性
合作方式很是单一,在合作过程中,形成小组长“一言堂”的现状,组员很少发言或没有机会阐释自己的看法主张。
(四)合作时空穿插性
一些合作课堂在实施时,片面强调学生的活动,往往弱化甚至排斥教师的讲,个别甚至规定教师的将必须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但是,真正的合作课堂并不排斥教师的讲,而何时合作、怎么合作,都需要经过预设,形成高效的合作方式。
(五)合作问题指向模糊性
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预先设置问题,小组在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进而根据讨论过程形成新的问题。一般的合作学习,往往问题是有较明确答案的客观题,而无法形成思维碰撞,也就不存在进一步讨论的价值。
(六)合作成果展示固定化
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展示环节,要么是小组代表展示或是小组长展示,小组集体展示的机会很少,或是形式比较单一,并没有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效果。
(七)激励机制比较弱化
在小组合作展示后,缺乏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也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鼓励更多教师积极投入小组合作改革,鼓励更多学生及时纠偏,大胆展示,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二、教师转型缺位——合作学习的问题分析
实施科学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但就目前来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存在一定的错位偏差,教师转型尚不到位,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经验出发,偏重“教”、轻视“学”,普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教师主导地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弱化。教师自身知识层次、现代化观念、学习意识滞后于当前社会意识,与现代学生存在心灵上和观念上的较大差距,也就无法开展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多方实践才能形成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改进、转变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因时因势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去,巧妙地予以指点和引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集体展示时,要及时补位,点拨提升,积极做学生学习合作学习的情感和内容的引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结果评价的引领者、对学生进行前置补弱、后期补漏的实施者。
三、“观善课堂”——合作学习的改进探究
“观善”一词源于《学记》中的“相观而善谓之摩”,提倡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基于合作学习的“观善课堂”是以任务为驱动,以对话为核心,以“相乐”、“相观”、“相竞”、“相善”为基本理念追求。
(一)以“相乐”为基本追求,关注小组组建
和谐相乐的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根本提。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乐于交友,又要处理好同组成员间的关系。在和谐的小组中,学生就能在心理上产生非常愉快的积极情绪,便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开展学习。
1.小组即为“小课堂”
集体教学活动为大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为小课堂。学习小组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和其他小组相融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各自相应的阵地,由小组长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老师的要求,组织安排学习任务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小组成员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命运共同体,必须树立集体意识,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2.小组长即为“小老师”
学习小组组长必须精挑细选,要善于发现那些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号召力组织力团队精神比较高的学习,并要以较高的要求来培训,也要在多次的合作学习中锻炼,培养其具有老师的素养与能力,来组织小组开展学习,学习任务、学习流程、学习活动、学习分工、成果展示等均由小组长来组织实施。
3.进行合理的分组搭配
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由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等等的人组成异质小组,让学生学会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相处,不同学生能力上落差创造了自然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
4.建立有序的合作规则
成功的小组满足学生一些最重要的需求:感到被了解、被喜欢、被接纳,有归属感、有成功感。因此,要做到相互熟悉、小组认同、尊重差异、相互信任、加强协作。
5.坚持不懈的培养训练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应该经常性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摸清规律,养成习惯,学生就自然而然得指导在合作学习在该做什么并且怎样做了。
(二)以“相观”为基本方式,关注问题伴学
“相观”体现了对话教学的思想。佐藤学先生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交流与对话是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的学生个体相互碰撞与激荡,就会产生交流与对话。
进行“相观”,最好的方式无异于“问题伴学”。其含义包括,问题相伴的学习,即学习是基于问题而展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和创新问题的过程;二是相伴而学,学习的过程是成员之间互学互帮的过程,是群体通过游戏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学习,是知情相融的学习,是充斥着童趣和快乐的学习。
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首先要基于学情进行创设各种情景,开展问题设计,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从旁予以引导;小组其他成员要人人参与问题的解决,让做对的学生来讲解,或老师讲解。同样讲解不是一人讲,而是互动式。教师不是重复学生的回答,而是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或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开展追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串联。最后在前有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提升和再生,教师最后要根据课堂讨论的成果,通过板书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最基础的知识体系,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
(三)以“相竞”为评价要点,关注成果展示
合作学习关注“合作”,更强调合作中的“竞争”,这种竞争既体现在组内竞争,更体现在组建竞争。竞争促生了合作,也为合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改善组内关系和组间关系有着特殊的心理效应。各小组之间在合作中相互竞争,促进小组的进取意识,推动小组任务的完成。各小组的有效性,推动了整个集体教学课堂的高效性。而小组的汇报展示,既有小组之间“相观”的一面,更有“相竞”的基础。教师要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知识创新作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级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充分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展示。
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应注意倾听对方的观点。待小组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对该小组的观点进行诘问,找出其观点的漏洞,并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在评析的基础上亮明自己的观点。当全部小组展示完毕后,对小组学业成果和合作效果进行评价,亦可在小组内部开展个人学业成果和合作效果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整个课堂效果的评价。整个展示过程,是小组内外相互挑刺、相互竞争、取长补短的过程。
(四)以“相善”为情感依托,关注共同发展
“相善”是小组合作中,充分体会学生的情感,在相互倾听中进行相互赞美与赏识。发掘同伴的优势,在合作与竞争中互相赏识,共同进步。这些赏识教育应该发生在小组之间,以及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也可以发在教师对学生赏识,甚至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赏识。
因此,学生自主性合作学习的课教学堂模式的实施,对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共同成长的的。一方面,实施学生自主性合作学习的课教学堂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好的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和创造力、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促进教师专业角色转变、教师专业精神提高、教师专业智慧提升、教师职业心理改善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学习的参与性。当然,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尺度”,要鼓励并引导孩子开展独立思考、亲身实践,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提高。